9月6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质量认证促进国际贸易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办,旨在推动国内外业界加强交流合作,分享质量认证优良实践经验,提升质量认证服务水平,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唐军、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柯良栋出席并致辞。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主持论坛。
论坛上,来自市场监管总局、企业和认证检测机构的18位国内外专业领域人士围绕相关议题举行了专题研讨,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张纪兵总经理参与了主题为“后疫情时代合格评定促进贸易便利化”的研讨。以下是张纪兵总经理在论坛上的相关发言。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合格评定促进贸易便利化,南京国环是服务民生领域的有机认证机构,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历史和现状,有机产品认证在疫情期间的主要工作情况,有机产品认证是如何发挥贸易便利化作用的?
张纪兵总经理:我国的有机农业起步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原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率先将“有机农业”概念引入中国。1994年,中国第一家有机认证机构宣布成立。2005年,国家有机产品标准发布并实施。经过多年的发展,2020年我国有机认证证书总量达到21000张,较2015年增长64.7%;有机种植业生产规模达到 3600万亩,位列亚洲第二,世界第七;有机认证工作之所以在近15年内能够得到迅速发展,这与有机产品认证的价值是分不开的。
1)有机认证助力有机产品的高质量供给。
2008-2020年,有机产品专项监督抽查总体平均合格率达到95.78%。
2)有机认证助力农业农村环境保护。
发展有机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展望未来,有机认证将助力实现“碳中和”。
3)有机认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在疫情期间,中国有机产业实现了逆增长,有机认证成绩喜人,主要原因是公众的健康消费理念得当了很大提升,有机产品受到了市场普遍认可。2020年有机产品市场销售额达到804亿元,较2019年增长18.6%,世界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法国;2020年有机码发放达到27亿枚,较2019年增长32%,全国人均消费2件有机产品。

我特别愿意跟大家分享的是,有机产品认证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一直发挥着较好的作用:
1)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国家有机标准发布之前,中国有机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个阶段的出口有机认证完全依靠境外认证机构。从2005年到现在,在国家认监委的引导下,中国认证机构主动作为,加强能力建设,有1家机构通过美国、加拿大认可,1家机构通过日本认可,2家机构通过欧盟等效认可,1家机构通过IFOAM认可。有机产品出口认证方式发生了转变,现在中国认证机构自己也能开展国际认证,大大促进了贸易便利化,减少了贸易成本。
2020年中国有机产品总出口贸易额约为9.8亿美元,总贸易量为49万吨, 共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服务境外企业走进来。
从2005年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发布开始,中国个别有机机构敢闯敢试,开始到境外开展有机认证。2011年,国家认监委出台了进口有机产品必须通过中国有机认证的规定,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构开始走出国门。2020年,共有14家认证机构到境外开展中国有机认证,覆盖45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我国进口有机产品销售额为103亿人民币。
总之说来,在后疫情时代,有机认证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着眼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有机产品贸易便利化。
主持人:怎么看待国内外合格评定市场的发展方向?
张纪兵总经理:关于合格评定市场未来发展方向,要放到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 1)合格评定是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产品供给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合格评定的宗旨就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所有合格评定参与方都是高质量产品供给端的建设者,是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传递者和服务者,合格评定需求会呈现增加趋势。
2)合格评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这是推进供给侧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产品包括生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合格评定在生态产品供给方面应用范围广,在农业领域,覆盖绿色食品、GAP、有机产品认证;在工业领域,覆盖节能产品认证、节水产品认证、绿色建材认证、低碳产品认证、绿色印刷品认证等等;在能源领域,覆盖绿色能源认证等。同时合格评定也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建立和实现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