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贵州安顺的群山深处,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在云贵高原的褶皱中扎下根来。我的姥爷和姥姥,正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姥爷是永红机械厂的八级车工,姥姥是下料车间的工人。1970年,他们带着年幼的孩子,从河南新乡奔赴贵州镇宁水塘公社的深山,开启了他们二十年的三线奋斗生涯。
永红机械厂主要负责航空发动机润滑和散热器系统的生产,厂区紧贴悬崖而建,油毛毡、毛竹搭建的简易车间,姥爷的车床就安置其中,切削声与山间瀑布的轰鸣交织成独特的乐章。他常说:军工标准就是生死标准。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零件,连0.01毫米的误差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姥姥的工作同样苛刻——反复核对图纸,将原料精准切割成毛坯件。我的母亲后来也成为了永红机械厂的一名航空环控系统实验员,主要负责高空高压环境下的飞行座舱调试工作。作为环控系统核心调试员,她需要针对不同飞行高度层(低空、中空、高空)进行气压与温度的精准调控,实时监测座舱环境参数,确保各项指标始终符合飞行员人体工程学标准。为确保航空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每当开启模拟实验项目,她就要在实验舱内进行连续168小时(7天)的全周期值守,用专业与毅力守护着实验进程的连续性和飞行安全的生命线。他们住过“千打垒”土房,喝过山涧河水,却将“严谨”二字刻进骨血。姥姥总说:我们的工作关乎飞行员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责任感,化作家庭餐桌上的点滴教诲,也融入了子女的成长基因。
多年以后,我已成为一名环保工作者。因工作需要,我频繁出差,常常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我深知,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报告都至关重要,绝不能出现丝毫差错。面对挑战,我会仔细核查每一个细节,确保工作质量;遇到困难,我会想起他们在贵州山区的坚守,告诉自己绝不退缩。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两代人的坚守与执着,生动诠释了严谨、奉献的爱岗精神,敬业、奉献的乐群精神,他们,如同贵州山区的青竹,在风雨中扎根,在岁月里长青,最终化作新时代的绿水青山,而今,这些品质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人生必须遵守的准则。
如今,我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继承他们的优良品质,在前辈们创建的安稳环境中,传承“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愿这微小的努力,能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份力量,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出最动人的色彩。
